原標題:“提速降費”應回歸到消費者權利的細節(jié)中
這應是關于“關注就是力量”的又一力證,一個月前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,李克強總理首度對“寬帶不寬、費用較高、流量費較貴”開腔,直擊無數人的心中塊壘,在一片“總理懂我”的沸沸揚揚中,網速網費成為輿論聚焦的熱點。一個月后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,李克強總理再度“觸網”,明確提出要“提速降費”。
應聲而來的好消息是,5月15日,工信部公布網絡提速降費總目標:到2017年底,在網絡能力上,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區(qū)家庭都要具備百兆光纖接入能力,4G網絡全面覆蓋城市和鄉(xiāng)村。資費水平上,手機流量和固定寬帶平均資費水平將大幅下降。三大運營商也于同日同時公布“降費提速”具體方案。于此,提速降費,已是可期待的“一網情深”。
以一國總理之力,兩次督辦“提速降費”,雖有讓人五味雜陳之感,但看得見的實惠,總是能讓人興奮的。不過,當“提速降費”成為特定背景下國家治理中的鄭重其事,即便是具體方案中釋放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利好,仍需謹慎高蹈的解讀,而應回歸到消費者權利的細節(jié)中。
這并非是虛妄的矯情,一個必須得以厘清的常識是,即便不去慮及電信服務應有的社會公益性,從其與民眾的實際關聯看,這首先一種建立在市場契約基礎上的消費關系。那么,無論是從消費者權益保護,還是基于市場經濟運行規(guī)則,應有以下兩個基本事實:一是消費者與電信服務提供商都是處于對等的關系中;二是提供商在公平、公開、競爭的市場環(huán)境下“生產”信息服務。
而由此再來觀照現實的電信服務市場??偫砼u的“寬帶不寬、費用較高、流量費較貴”,投射到現實中便是以下的尷尬:一是帶寬虛標。主要表現為運營商承諾的帶寬網速,與用戶實際使用的帶寬網速存在明顯的落差;二是霸道的流量清零。實事求是地說,基于技術上的問題,要全時段實現穩(wěn)定的帶寬網速,可能有難以逾越的障礙,但是,將共享冒充專享,造成帶寬虛標,這明顯不是客觀的技術問題,而是基于利益計算的虛假宣傳或者說夸大,這是在赤裸裸地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而霸道的“流量清零”,雖然是寫入了雙方的消費協議中,但是從一開始這份消費協議便是由運營商主導,消費者只能被動地簽字接受,于此而言,它的合法性基礎是值得懷疑的,同樣是對消費者權利的直接剝奪。
而關于費用高的問題,所指向的乃是收費的整體水平高。雖然近些年來資費水平一直在下調中,但是無論是從消費者的收入水平,還是從橫向的國際水平比較,國內電信服務收費水平偏高,應是毋庸置疑的。是真的降不下來嗎?一個可以用來佐證的事實是,根據三大運營商此次公布的方案,不難發(fā)現有明顯的降低,從這個利好的消息中,我們并不難倒推出此前的收費水平顯然有虛高成分。如何收費,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,一個顛撲不破的規(guī)律是,它應只關聯著生產成本和市場需求。
于此而言,提速降費從根本上說,只是電信服務市場一次角色的厘清,讓作為生產者的電信運營商恪守市場規(guī)制,在公開、平等中實現消費者權益的回歸。它應體現在看得見的消費者權利細節(jié)中,比如看得見的網速、能感知的獨享、看得懂的賬目以及真實的話語權。
總理的督辦,是實現如此愿景的破冰之舉,而要從根本上建立健康、有序的電信服務市場秩序,依然在于壟斷利益的打破,在加大政府扶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,應逐步放開資本進入門檻,讓電信服務市場引入充分的競爭。在公平、公開、競爭的市場環(huán)境中,實現消費者權利的回歸。
